摘要:五臺山自東漢建大孚靈鷲寺,唐宋時已是公認的文殊菩薩道場,故觀音之說實不可取。魏晉以降,菩薩的服飾常見有帔帛。在這樣的心理陰霾之下,宋太宗轉(zhuǎn)向佛教尋求安慰和解脫實在也是人情之常,于是有了大建佛寺、廣度僧眾,也有了金銀佛像錢的創(chuàng)作。
淳化元寶背后的像有什么由來。錢背造像的解說向來多有紛紜。坐像多認系觀音,立像則有善財童子及韋馱等說。五臺山自東漢建大孚靈鷲寺,唐宋時已是公認的文殊菩薩道場,故觀音之說實不可取。韋馱是“二十諸天”中第十二天,世稱韋馱菩薩,中國寺院中常置于天王大殿彌勒像后,面對釋迦牟尼佛像,形象為披甲胄拄金鋼杵(或合掌橫金剛杵于雙臂上),立像與此顯然有異。立像肩上帶狀物實為帔帛而非如意,這在精鑄版金銀錢上得到了證實,其細節(jié)十分清晰,分別自左右腋下延展至肩上,故“如意”之說于此已可徹底否定。帔帛是宋以前婦女的常用服飾,作用大抵類似于披肩或圍巾,至晚漢代已見流行,因為劉熙《釋名》一書中已講到:“帔,披也,披之肩背,不及下也。”
帔帛在宋以后已基本退出實用,然而在仕女造像中,一直到明清仍是常用的經(jīng)典服式,其造型在唐代較短,五代時加長成為一條飄帶縈繞于肩臂之上而兩端垂于身側(cè)。魏晉以降,菩薩的服飾常見有帔帛。不過,立像更可能是供養(yǎng)人。合掌而立原是供養(yǎng)人的典型形象,在許多佛教題材的壁畫、雕塑中都有出現(xiàn),不過其足底的蓮臺卻容易使今人產(chǎn)生先入之見,認為須是菩薩或者其侍者弟子方得如此。然而只要切實地考察一番當時的風習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這原本不成其為一個問題。供養(yǎng)人將自己的形象程度不等地仙佛化,在佛教寺窟造像中原是相當常見的。
淳化金銀佛像錢的由來,或許還與宋太宗的經(jīng)歷和心態(tài)很有關(guān)系?!盃T光斧影”雖然聳人聽聞,但宋太宗多半并不曾有弒兄的行為,這個可以永遠爭論的問題不須糾纏;不過他繼位之后,德昭自殺、廷美貶死,不免感受到自責和壓力,有時還會突然對臣下講真假難言的秘事欲以自辯。在這樣的心理陰霾之下,宋太宗轉(zhuǎn)向佛教尋求安慰和解脫實在也是人情之常,于是有了大建佛寺、廣度僧眾,也有了金銀佛像錢的創(chuàng)作。當時整個皇室的風氣可能都偏向于崇佛,宋太宗第三女邠國大長公主出家為尼號“員明大師”、第六女衛(wèi)國大長公主尊號“報慈正覺大師”,這在兩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情形。宋太宗以后,北宋列帝都不特別偏好佛教而且往往別有寄情,如真宗造作天書、徽宗做道君皇帝,背景不同了,自然不復有同樣的制作。
中國最早發(fā)現(xiàn)宋代“淳化元寶”佛像錢幣是在1988年春。淳化元寶開創(chuàng)了中國錢幣歷史上第一個“御書錢”和第一個“對文錢”。
五代十國之后北宋王朝一統(tǒng)華夏,結(jié)束中國北方多年混戰(zhàn)的局面。據(jù)悉一枚真正的淳化元寶厚為1.2毫米、直徑約為24毫米,其色澤程度非常令人驚嘆。
了解淳化元寶知識的收藏愛好者都知道,該金錢幣的直徑為24mm,其厚度為1.2mm,還有金錢幣中佛像凸出浮雕的部位的厚度為2mm。由實物圖,我們可以看到,錢幣正面刻有行書“淳化元寶”四字。
在如此小的錢幣上,居然還能雕刻得這枚細致,可見當時的金屬雕琢水平已經(jīng)是世界的領(lǐng)先水平,也足以表明當年宋朝的文化水平之高?! ≡谖磥?,淳化元寶的價格可能還會有上漲的空間。
楷書看起來渾厚而端莊,行書看起來行云流水,草書看起來奔放又豪邁,這也是淳化元寶會有價值的一大原因。到今天為止,淳化元寶的市場價格有了大幅度提升?! ≡诖净獙氈校s小版別的古錢幣最難得,小平光背的錢幣最常見。
每枚價值10萬元人民幣?! 按净獙殹眲?chuàng)下中國錢幣史上兩個第一:即第一個“御書錢”和第一個“對文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