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開元通寶錢的鑄行,對我國的衡量法產生了重大影響?! ?、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,多以面文標出重量,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,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,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,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。
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。錢幣在唐代始有“通寶”,開元通寶開創(chuàng)了中國鑄幣的新紀元之后成為近1300年的鑄幣標準,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,在錢幣發(fā)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也是從此,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(fā)展為通寶幣制,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,沿襲近1300年,直至民國初期才逐漸消失。開元通寶錢的鑄行,對我國的衡量法產生了重大影響。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,每文銅幣稱為一個錢。我國以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自此開始,原來實行的銖、絫等計量單位停止使用。在錢文書體方面,開元通寶錢也有革新。我國古代鑄幣文字書體,先秦為篆,秦至隋多為小篆,而自開元錢始則以隸、楷為主。
唐代流通的開元通寶都是銅質小平錢,價值穩(wěn)定。偶有大錢或者金、銀鑄造的開元通寶,只是用作開爐紀念或宮廷賞賜,不在市面上流通。今天,人們最常見到的開元通寶,是唐代中期的星月開元,其中有一種在背面飾有月痕。坊間相傳,這是當年楊貴妃在蠟模上留下的指甲印。
開元通寶歷史地位分析
1、唐代以前的錢幣,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,如刀幣、五銖錢等,而自開元錢后,改稱“寶”、“元寶”、“通寶”等。
2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,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后各代銅錢的標準。
3、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,多以面文標出重量,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,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,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,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。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甾、銖計量,而以兩、錢、分、厘十進位法計量。開元通寶錢,徑八分(約2.4厘米),重二銖四絲(約4克)為一錢,每十文重一兩,一千文重六斤四兩。起用這種新衡制,換算便利,適合商品經濟發(fā)展的需要。
唐武宗會昌年間,全國納稅戶不足280萬戶,而出家僧尼則多達數百萬人。會昌五年,武宗下令廢天下佛寺。武宗還采納了宰相李德裕的建議:以廢寺銅材就地鑄錢。定為2上,四級,標價在千元以上。十多年來,會昌開元通寶背永錢極少在古玩市場露面,可見其珍。
這是一枚制作精致的開元通寶母錢,是錢直徑25.5毫米,外緣輪寬2毫米,正面內廓7.5毫米、內穿7毫米,背面內廓8.2毫米、內穿6.5毫米,厚1.7毫米,重量4.2克?! ∧稿X實際上是翻砂鑄錢的錢模。
相比初唐開元通寶的統(tǒng)一,晚唐時的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,多數周廓偏斜,鑄文模糊,個別出現花穿現象。錢幣學界一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。
地位 開元通寶錢,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。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。開元通寶的出現,開元寶、通寶方孔圓錢之先河,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。
從《舊唐書》的記載中看,規(guī)范讀法是“開元通寶”。但也能從記載中了解到有些人將錢文讀成“開通元寶”。兩處的“開元”均指開國,開辟新紀元之意。故可見讀成“開元通寶”有文史依托,顯得自然。
那么,開元通寶背祥云有什么屬于自己的特色呢?
開元通寶版別價格 開元通寶的價格圖片
就劉征先生和張建忠先生合編的《開元泉譜》來看,開元通寶版別已超過2000種。日本方面的學者對開元通寶作出了獨特的分類,包括遒勁、容若和彪字等,給出了另一個思路。 星月 有稱背星月的開元通寶多為中唐時期所鑄,星月數量和位置繁復多樣。
開元通寶值多少錢一枚 開元通寶市場行情如何
因這種錢幣發(fā)行于唐朝,距今時間較長,所以開元通寶在收藏市場中并不多見,打算收藏這種古錢幣的收藏愛好者還需要多多留意,當然,通過上文已經知曉開元通寶價格幾何,若是遇到不法商販故意抬高價格,應冷靜對待,不能頭腦一熱做錯事。